阻断柑橘癌害蛋白研究获突破
柑橘黄龙病防治研究获重大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家在柑橘黄龙病防治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来自西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型治疗方法,为解决这一长期困扰全球柑橘产业的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据悉,黄龙病是由一种难以培养的细菌引起的毁灭性病害,被称为柑橘"癌症"。这种病害会导致柑橘树生长受阻、叶片变黄,最终导致植株死亡,每年给我国造成超过50亿元的经济损失。
研究团队在长期研究中发现,在某些野生柑橘近缘植物中存在抗病特性。他们通过深入解析这些抗病种质资源,首次明确了黄龙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机制,并开发出一种新型精准治疗方法。
科学家们揭示了柑橘体内存在的一对"免疫搭档":MYC2蛋白和PUB21蛋白。其中,MYC2是植物免疫系统的保护者,而PUB21则是破坏者。在普通柑橘中,PUB21会不断削弱MYC2的功能,使植株易受病菌侵袭。
研究团队发现,在具有抗病特性的野生种质资源中,PUB21发生了基因突变,使其不再对MYC2构成威胁。这一重要发现启发科学家设计出一种特殊的小肽分子,能够精准"锁住"破坏者PUB21,从而激活柑橘的免疫系统。
在实验室和田间试验中,这种新型药剂显示出显著效果。喷洒含有该小肽的药液后,柑橘树上的病菌数量大幅减少,受感染植株逐渐恢复生机。研究团队预计,在未来3-5年内,这一技术将有望实现大规模应用。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可用于治疗柑橘黄龙病,还为其他由难培养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思路。例如,葡萄皮尔斯病、椰子黄化病等长期难以防治的作物"癌症"也可能因此受益。
据研究负责人介绍,该成果是多学科协作的结果。研究团队整合了植物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技术,成功实现了从实验室研究到田间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突破。这一发现不仅推动了柑橘黄龙病的基础研究,更将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此次研究在广西、江西等主产区开展的大田试验中也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专家预测,若能大规模推广应用,每年可挽回因黄龙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