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式的环境中,复旦大学的新校区巧妙地融入了公共社区与科技园区之间。这里没有预约限制,无需身份验证,更没有围墙和校门。

位于上海杨浦区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为市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体验——人们可以如同在商业街购物一样,自由地进入校园。这种"校区、园区、社区"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共享,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更高效的平台。

这所新校区于去年年底正式启用,距离复旦大学主校区约一公里。

在校园内,一栋建筑一楼是书店,二楼则是图书馆。市民可以在此购买书籍,也可以与学生一起阅读。

除了进入图书馆外,市民还能共享整个校区的户外空间。

周边环境同样丰富多彩:居民区的生活气息浓厚,各类小店林立;而另一边则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这里聚集了4500多家企业,工作和生活着17万人口。

这种开放式的教育商业综合体模式,使得学生、市民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在资源共享方面,新校区采取了灵活的管理方式。A楼和B楼作为教学区域设置了门禁,而C楼则完全向公众开放,其内包含剧院、博物馆和运动中心等设施。

黄昊介绍,专业剧院计划每年举办超过100场演出。

雷女士是一名管理学院的毕业生,她对这种开放式的校区表示认可。她说:"这里没有拘束感,无论是办公还是与同学聚会都很方便。"

在协作机制方面,复旦大学与杨浦区建立了新型合作模式。荆勇介绍,双方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推动了重大科研项目的落地和科技成果转化。

仲实表示,技术转移中心为科研项目提供全方位支持服务,帮助科研成果更好地实现转化。

李正明认为,通过协作消除信息和机制壁垒,可以让高校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责编:李依环、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