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新疆工程学院长时热储能技术研究实验室依然亮着温暖的灯光。王刚的身影轻轻推开了实验室的门,即使工作再繁忙,他也会在这里度过每一个深夜。乌鲁木齐的生活节奏虽然快,但他始终坚持回到实验室查看数据、梳理当天的研究进展。

这位曾在海外顶尖学府获得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本可以选择条件更优越的一线城市发展,却毅然将事业扎根在西北边疆。谈及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王刚表示:"最初只是觉得新疆是我这辈子一定要去的地方,但没想到它会成为我人生的下半场,更是我永远不愿离开的归宿。"

王刚的故事始于黑龙江鹤岗市。1992年出生在这里的他,从小就培养了朴实无华的性格。20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北电力大学,从此开启了他的科研生涯——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十年如一日地深耕在太阳能热利用与热储能领域。期间,他还先后赴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和丹麦技术大学深造,迅速成长为该领域的新生代佼佼者。

2022年学成归国后,王刚进入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工作,在西安的9个月时间里,他住在人才公寓,收入也令人羡慕。但内心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每天忙于电力建设,渐渐远离了自己钻研6年的热储能领域。"他说,那时心中一直隐隐不甘——那些关于太阳能热利用的研究数据,那些在丹麦实验室度过的无数个夜晚,难道真的要被束之高阁?

转机出现在一个夏天,王刚接到了来自新疆工程学院李文亮院长的电话。这次通话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来到新疆后,学校给予了王刚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从实验室到户外研究基地,从科研团队组建到实验平台搭建,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学校的全力支持。特别是当他提到建设大型户外实验平台的需求时,学校直接划拨了500平方米的场地,并坚定地表示:"放手去试"。

如今,王刚在学校旁购置了自己的住所,步行8分钟就能到达实验室和研究基地。每当从家里远眺,看到那片属于自己的实验基地,他都会感到无比满足。这种归属感让他想起了敦煌莫高窟守护者樊锦诗的题词:"我心归处是敦煌"。而对他而言,"我身安处是新疆",这片土地就是他最热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