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血”背后的医学重大突破——十年攻坚终见成效
近日,新疆科研团队在人畜共患病检测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一种创新性的振动光谱结合人工智能算法的新技术,仅需一滴血的血清样本,即可准确判断是否感染人畜共患病,诊断准确率高达90%以上。
这项技术在新疆包虫病防治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提高了疾病检测效率,更为新疆地方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工具。
这一成果背后是科研团队长达十年的不懈努力。吕小毅教授与吕国栋研究员的跨学科合作,为这项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吕小毅教授自2010年起在新疆大学任教,其研究领域聚焦于光学生物传感器。一次学术报告中,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拉曼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通过激光与分子化学键的相互作用,可以识别不同物质的独特振动频率。
吕国栋研究员深受启发,认为这项技术在医学检测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能将这一技术用于病原蛋白的检测,将极大改善传统诊断手段的局限性。
经过多次探讨和实验,两位学者决定携手开展深入研究。他们获得了温浩教授和贾振红教授的支持,并在省部共建中亚高发病成因与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框架下推进项目。
在研发过程中,科研团队克服了诸多技术难点。通过不断优化振动光谱检测方法,并结合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最终实现了对包虫病的高度敏感和特异性检测。
目前,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临床测试。使用新型检测设备时,只需将血清样本置于专用检测点,经过约2-3分钟的激光扫描,即可快速获得检测结果。与现有方法相比,该技术灵敏度提升了9%-15%。
科研团队表示,这项技术不仅能够实现疾病的早期筛查,还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许多患者将避免接受创伤性较大的手术治疗。
未来,研究团队计划将这一技术推广至中亚国家和地区,为全球范围内的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